浮游动物检测中的问题可归纳为技术、方法和环境三类: 1. 样本采集问题:采样时间、深度和工具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样本偏差。例如,昼夜垂直迁移的浮游动物需分时段采集,否则数据不具代表性。 2. 固定与保存:常用甲醛固定可能使样本脆化,影响形态鉴定;乙醇保存易导致脱水变形。需根据目标物种优化固定剂浓度(如4%甲醛)。 3. 鉴定与计数:幼体或近缘种形态相似,依赖经验判断,易误判。计数时若样本未充分混匀或视野重叠,会导致密度估算偏差。 4. 设备与标准:普通显微镜难以分辨微小结构(如刚毛、附肢),需结合电子显微镜或分子技术。此外,缺乏统一计数标准(如全片扫描或分区统计)影响结果可比性。 5. 环境干扰:温度、盐度变化可能引起样本活性改变,需现场快速处理。建议结合自动化设备(如流式成像仪)和标准化流程以减少人为误差。
浮游动物采样方法有哪些
浮游动物采样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: 1. 定性采样:通过浮游生物网(如WP2网、Juday网)水平或垂直拖拽,捕获特定粒径的浮游动物,适用于种类鉴定。泵吸法利用水泵抽取水体并通过滤网收集样本,适合浅水或固定点采样。 2. 定量采样:采水器(如Niskin瓶)采集特定深度水样,结合沉降法或过滤浓缩;体积法通过已知水量推算生物密度。此外,光学计数器(如LOPC)可实时监测粒径分布。 注意事项:网目大小(常用50-200μm)需匹配目标生物;采样深度、时间(昼夜垂直迁移)和重复次数影响数据可靠性;保存时需用甲醛或酒精固定。现代技术如环境DNA(eDNA)和影像分析也逐渐应用于浮游动物监测,提高效率。
浮游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
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,其功能涵盖能量流动、物质循环和生态调节。首先,作为次级生产者,它们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,将太阳能转化的初级生产力转化为高营养级可利用的生物量,成为鱼类、鲸类等的重要饵料基础。例如,磷虾等浮游动物支撑了全球渔业资源的30%以上。 其次,浮游动物驱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。它们通过垂直迁移(昼夜迁移)将表层碳输送至深海,促进“生物泵”效应,每年贡献约5-12亿吨碳沉降,减缓大气CO?升高。此外,其代谢活动释放的氮、磷等营养盐,促进浮游植物再生,维持水体生产力。 生态调控方面,浮游动物通过选择性摄食控制藻类种群,防止有害藻华爆发。例如,桡足类可抑制硅藻过度繁殖,维护水质平衡。同时,它们对环境变化敏感,其群落结构变化(如枝角类与轮虫比例)能指示富营养化或污染程度,成为生态监测的重要指标。 综上,浮游动物是维系水生生态系统结构、功能及服务的关键类群,其作用贯穿能量传递、气候调节与环境健康等多个维度。


